<tbody id="iy41r"><pre id="iy41r"></pre></tbody>
<th id="iy41r"><pre id="iy41r"></pre></th><tbody id="iy41r"><p id="iy41r"><tt id="iy41r"></tt></p></tbody>

    1. 投遞商業計劃書
      熱門推薦

      瑞見——動態

      2021年06月04日

      瑞見——動態

      2021年06月04日

      瑞見——意見領袖

      2021年06月04日

      瑞見——動態

      2021年06月04日

      瑞見——意見領袖

      2021年06月04日

      瑞見——投資人說

      2021年06月04日

      緊跟國家能源終極戰略方向的投資

      瀏覽次數:363

      發布時間:2021-06-04

      返回列表


      根據去年年底國務院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結合產業動向和國家戰略布局,我推測,國家能源戰略大致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能源生產方面的“清潔替代”和能源消耗方面的“電能替代”;

      第二步,告別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緊密掛鉤(也就是告別對石油的過度依賴);

      賣個關子,第三步留到后面再展開。我們先說前兩步。

      11

      1. 能源生產的“清潔替代”和能源消耗的“電能替代”。

      早在2013年,國家電網公司就提出了“清潔替代、電能替代”的“兩個替代”發展戰略,即在能源開發方面實施清潔替代,能源消費方面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的電能替代戰略。

      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能替代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將電能替代上升為國家落實能源戰略、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舉措,電能替代發展迎來歷史最好機遇期。

      根據《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中國能源發展有多個世界之最:初步核算,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達39.7億噸標準煤,為世界能源生產第一大國;截至2019年底,在運在建核電裝機容量6593萬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底,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3.56億千瓦、2.1億千瓦、2.04億千瓦、2369萬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

      隨著資本和產業對清潔能源裝機量的不斷加碼,預計未來15年內,該“能源生產的清潔替代”趨勢將持續向好。

      在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中,對2021年主要預期目標如下:煤炭消費比重下降到56%以下。新增電能替代電量2000億千瓦時,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28%。

      同樣根據《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中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達120萬處(含在建),建成世界最大規模充電網絡。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產業藍皮書:中國產業競爭力報告(2020)No.9》,報告指出,中國已成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最多的國家。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占比達44%。

      電能作為優質、高效的清潔能源,消費規模和消費比例均穩步上升。

      相關投資邏輯可以從“電能替代”的產業鏈上來分析:電能替代的上游行業包括電能的供應行業,即發電行業和銷售電能的國家電網以及電能替代所需的設備制造企業。中游行業為電能替代服務行業,電能替代企業主要業務是為下游應用行業客戶提供設備、技術服務等。電能替代行業的下游應用領域廣泛,主要的應用領域有交通領域、制造業領域、農業領域和民用領域。

      2. 告別經濟增長與碳排放的緊密掛鉤

      世界經濟的變革與能源的變革息息相關,英國作為率先開啟工業革命的國家,其經濟發展的能源基礎為煤炭,上個世紀當美國接過世界經濟龍頭地位的時候,其經濟發展的能源基礎為石油,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經濟趕上了石油能源時代的尾聲,而接下來,人類社會將進入到清潔能源時代,具體的時間表為21世紀中葉,人類經濟社會將進入到真正的碳中和時代。

      想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極為重要的一點便是能源戰略布局,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70%,過度將經濟活動與國內并不豐富的石油掛鉤,對于一個大國來說絕對不是聰明的戰略,隨隨便便就能被人卡脖子,而且卡的還是這么沒有技術含量的脖子。

      所以,告別能源電力發展與碳排放掛鉤的時代正在來臨,同時,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同樣與碳排放脫鉤。

      在中國的決策者看來,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發展戰略,已經不是各個國家的責任和義務,而是上升到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參與國際競爭致勝的核心競爭力。

      在之前的系列文章中我們提到,中國的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都處于世界第一,這與我們始終堅持在清潔能源方面的戰略布局和持續深耕有著極大的關系。目前,中國在風電和光伏發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科技進步,尤其是光伏發電技術,其發電成本已經可以與煤電、水電進行直接競爭,甚至未來光伏發電成本還有可能繼續降低。

      至此,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得出國家第二步能源戰略的意圖,并據其得出投資策略:遠離高碳排放行業,如火電、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等,若有可以改變此類行業生產排放的新技術出現,則在驗證真實性和可行性之后可以嘗試積極布局。

      放眼全球,無論哪個大國的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勢必會面臨著一個連西方國家至今也無法解決并突破的瓶頸——電力供應不足。這并不是因為電力生產不出來,而是電力生產地往往與電力使用地距離非常遠,比如水電站要依靠大江大河,風電、光伏發電則要擁有大面積的空地,而電力需求旺盛的地區往往是工業發展的區域。拿我們國家舉例來說,過去的主要發電裝機大部分都在中西部地區,而用電“大戶”卻主要集中在東南部沿海地區。

      當前歐美國家所掌握的輸電技術,不但輸電能力有限,而且輸電過程中電能損耗極大。所以歐美等西方國家也判斷,中國即便能夠生產出足夠的電能,但最終也會卡在輸電和電能損耗上面,從而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

      確實,中國也曾經面臨過這樣的問題,于是大力發展火電,卻不得不面對環境污染和化石能源消耗問題。當時,我國曾向歐美國家輸電技術取經,但被歐美國家拒之門外。

      于是,我們不得不在逆境中強勢發展第三步能源戰略:遠程特高壓輸電技術。

      特高壓輸電技術是指交流1000千伏、直流±80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的輸電技術,與較低電壓輸電方式相比具有長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節約土地資源的優勢。

      2009年1月6日,我國第一條特高壓輸電工程正式投入運行,改變了我國在電氣設備制造領域長期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消化吸收”的發展模式,取得了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實踐的全面突破,實現了“中國創造”和“中國引領”!

      但當去年我國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公布“新基建”計劃后,有人疑惑了,11年前就搞出來了的特高壓,這樣一個有著傳統基建氣質的老面孔緣何又能榮升為新基建的一員?

      12

      特高壓為什么這么重要?

      我們回顧一下新基建包含的七個方面,分別是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除了特高壓外,其他基建項目都是對電力需求極大的工程。

      沒有特高壓,如何保障其他六個的穩步實施?

      尤其是5G,因為4G的最高頻率在2GHZ左右,基站的覆蓋半徑是1000米-3000米,總能耗則在2-2.5kW之間,目前全國大概有544萬座4G基站。

      而5G的頻率在30GHZ-300GHZ之間,有一個高中物理公式是,波長=光速/頻率,意味著頻率越高,波長越短。

      而波長越短,衍射能力越弱,信號穿透障礙物會損失很大能量,所以傳輸距離就可能越近。另外,頻率越高在傳播過程的損耗越大,所以5G的覆蓋面積只有300米-450米之間。

      因此5G基站數量必須達到4G基站數量的2倍以上才能到達目前的覆蓋范圍。另外,頻率越高攜帶的能量越大,經過計算5G單站耗電量是4G的2.5倍-3.5倍。

      除了5G耗電高,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也都是用電大戶,普遍使用35KV的高壓輸電網,耗電量巨大。

      加上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還有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這些項目一旦建成,現有的電力行業必然無法滿足需求。

      我國能源分布極為不均勻,西部發電量占據全國70%以上,但是東部卻是我國最大的用電區域,如何輸送?

      西電東輸項目出現,特高壓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特高壓比起歐美主流的超高壓,輸送容量提高3倍左右,而輸電損耗可降低45%,相同容量的輸送造價可降低28%。

      并且,特高壓所有關鍵設備都是由我國自主設計并制造,所以我們擁有特高壓的標準制定權。

      這句話說得通俗一點,就是:以后任何國家建設或使用特高壓,我們都有權收費。

      由此,終于來到了本系列文章的終章部分:國家能源的終極戰略!

      聲明:以下內容鮮有相關報告可以參考,大部分為編者“杜撰”而來,讀者可以就當看個故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1、從儲備量和能源資源結構上來看,我國不是一個能源強國,已探明能源儲量中絕大部分是煤炭,污染嚴重,不是長久發展之計。想要成為能源強國,想要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不會因為能源不足而被卡脖子,只能獨辟蹊徑?,F在前兩步戰略已經在穩步推進當中,基本可以避免未來在能源問題上被國外制約。

      2、國外最先進的超高壓技術也解決不了1000公里以上的電力傳輸難題,但是我國的特高壓技術,最遠可以傳輸5000公里,并且損耗比超高壓低得多。5000公里什么概念,舉個例子,從武漢豎直往南下5000公里,可以穿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往西5000公里,可到沙特,伊拉克,土耳其;往東5000公里,穿越俄羅斯全境,都快到北冰洋了。這中間覆蓋了多少個國家?而且這還是把起點設在武漢。

      3、目前中國國內的特高壓線路已建成二十多條,還有十多條在建。通過這些特高壓線路將西北地區電力傳輸到“用電大戶”手上的價格,可能比當地煤電入網價格還便宜。這又意味著什么呢?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講到,國內的棄風棄光率已經在持續走低,以前送不出去的電,現在都可以通過特高壓送出去了,所以根本沒必要浪費,只要能夠轉化成電能,就沒有送不出去的電,就沒有送不到的地方。

      13

      是的,就沒有送不到的地方。按照理論規劃,不計沿途落點,全球電力供應不超過30座特高壓送電站就能覆蓋了。

      4、與中國臨近的國家中除了俄羅斯和少數幾個儲油國,其余全是能源貧瘠國家,日韓的能源對外依存度比過去的中國還高,南部的中南亞國家,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缺電。再看印度,發電量只有中國的五分之一,相當于中國二十年前的水平。西部的幾個斯坦兄弟,風光水電都比較豐富,但苦于技術落后,長久以來沒能好好利用。

      5、試想這三個步驟:①通過輸出基建,將周邊國家清潔能源利用和收集起來;②通過特高壓技術,再將周邊幾十個國家的主要電網連接起來,形成一張亞洲超級電網。這將一舉解決周邊國家的能源創收和短缺問題,將套住各個國家經濟發展命脈的繩索,牢牢攥在自己手里;③亞洲超級電網的逐步擴張,下一步是全球電力的巨型結網,用一張網解決全人類的能源問題。

      6、屆時電的輸送不再有國界,那石油(跨國界、低效率輸送的典型)的地位勢必將一落千丈,對石油的需求也將進入歷史低谷,世界從此進入了一個清潔能源時代。而這個時代的開創者,將很有可能是中國。

      這并不是異想天開。當前中國特高壓已經擁有了部分國際訂單,并且新加入的國際用戶已越來越多。

      7、當然,此等宏圖大局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中途遇到的困難也一定會層出不窮。

      但這絕對是一種完全顛覆現有能源結構的王炸組合:

      清潔能源基建輸出(風光氫&未來的可控核聚變技術) +大容量低損耗傳輸技術(特高壓) +智能輸電網絡(國家電網)

      若有需要,我們還可以在組合里加上一個末端的新能源消費場景和設備,反正在這方面中國也是全球第一(就在本周,寧德時代已經突破萬億市值,成為全球鋰電池行業的絕對龍頭)。

      8、過去的世界是石油主宰地緣政治格局的世界,石油資源被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石油輸送要道基本就是其他國家經濟發展的咽喉。所以卡脖子這事,其實全世界大部分國家早就經歷了,只不過時間長了都忘了,有些國家選擇就地躺平,與世無爭也挺好。也有些國家為了多吃到幾塊骨頭,紛紛把脖子主動伸過去,把繩子主動交到了他國手上,遇到來踢館的就沖出來吠幾句。

      咱們暫時也沒功夫跟這些國家瞎掰,一心一意搞建設,潛移默化改規則。

      如果以上描述的終極戰略達成,世界能源格局的規則將由中國制定。

      那,僅僅只是能源格局的規則嗎?

      美元之能夠成為世界貨幣,其中一個主因就是捆綁了石油作為貨幣錨。

      所以,要想成為世界通用貨幣,首先也一定要將貨幣結算捆綁上不可替代的全球硬通貨。


      關于財務顧問(FA)服務的淺析

      在探討無人駕駛未來發展時,當前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技術有哪些

      久久99精品久久只有精品_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_亚洲日韩性爱无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