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戰爭中電磁頻譜作戰已成為獲勝方的關鍵制勝手段之一,從近期烏俄戰爭中也能看出俄羅斯投入眾多電磁頻譜作戰裝備,其中代表性的包括偵測HF和VHF頻段信號的Thorn-MDM電子情報站、用于干擾通信和導航的R-330ZH“居民”干擾站、R-330BMV“鮑里索格列布斯克-2”干擾站,R-934BMV自動干擾系統、干擾炮彈無線電引信的“水星-BM”無線電干擾站、用于移動通信干擾和發送虛假短信的RB-341V“里爾-3”電子戰系統等。當前全球各軍事大國的核心裝備平臺、武器系統和殺傷鏈都高度依賴于電磁頻譜,取得電磁頻譜對抗優勢對獲得戰術、戰役和戰略優勢非常必要,全面掌控了解電磁頻譜以及電磁頻譜作戰對于奪取未來戰爭的勝利至為重要。提起電磁頻譜作戰,我們通常聽到更多的反而是“電子戰”、“頻譜戰”等相關術語,并逐步演變成現在的“電磁戰”、“電磁頻譜作戰”。傳統術語中的“電子”指的是攻擊和保護與無線電和雷達相關的電子電路的行動。隨著電磁頻譜(如紅外應用、激光、微波和衛星通信、計算機)的廣泛應用,因此“電磁”一詞在技術上更加準確,同時隨著這種演變也預示著對應的電磁頻譜作戰原則做出類似的變化。首先我們區分下幾種概念的區別和演變:電子戰的概念根據美國多軍種聯合作戰條令《JP3-13.1:電子戰》表述:“電子戰是指利用電磁能和定向能來控制電磁頻譜或攻擊敵人的軍事行動,包括三種功能:電子攻擊(EA)、電子防護(EP)和電子戰支援(ES)。電子戰屬于幾類概念中定義最為明確和使用周期最長的,但是美軍于2020年7月,對外公布JP3-85《聯合電磁頻譜行動》條令,將舊版條令中與電子戰相關的所有術語都被移除(remove)、替代、增加或修改,其中眾多電子相關概念由電磁替代,同時新增了“電磁頻譜作戰”、“電磁頻譜優勢”等新術語,該條令的頒布被視為“電子戰”與“電磁戰”的交接儀式,是從認識到行動的提升,電子戰概念在美軍專業術語中正式終結。頻譜戰概念是由美國國防部于2013年創造的新名詞,屬于將賽博戰與傳統電子戰的糅合,賽博戰也是以電磁攻防為主要手段,其信息以電磁能量的形式傳播,涉及網絡戰、信息戰、電子戰、空間戰、指揮控制戰等諸多領域,可全域作戰。因此美軍將賽博戰與電子戰融合后的戰法稱之為頻譜戰,其海、陸、空各軍兵種于2013年相應啟動作戰線路圖研究。電磁頻譜作戰并非美軍近幾年提出的新名詞,早在1988年4月,美空軍軍官學校教材《電磁斗爭策略》在引言部分即提出“電子戰并不是什么電子的斗爭,它不是用電子來實施作戰,而是一種電磁斗爭,它以電磁輻射的總頻譜作為戰場”。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先后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發布的在電磁頻譜作戰領域的“制勝三部曲”,近年來電磁頻譜作戰概念從提出到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于2015年12月2日發布的《制勝電波:重拾美國在電磁頻譜領域的主宰地位》率先提出了“電磁頻譜戰”理念,雖然只是概略性描述“將美國軍方在電磁頻譜中執行的所有行動都視為電磁頻譜戰的一部分”,但也遠超過傳統“電子戰”的范疇,為電子戰的發展指明的路徑。該報告首次提出“低功率到零功率”作戰理念,指出其是電磁頻譜戰在中短期內的主要作戰模式,包括利用網絡化低功率誘餌實施抵近式干擾與誘騙、無源/多基地探測概念、無源雷達或無源相干定位等。此后,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于2017年10月5日發布了《制勝灰區:利用電磁戰重拾升格控制能力》,主要闡述美國如何利用電磁頻譜戰/電磁頻譜作戰/電磁戰來反制中國、俄羅斯、伊朗等的“灰區作戰”,所謂的“灰色戰區”包括:降級敵方的搜索與目標瞄準傳感器、確保友軍的目標瞄準能力、增加美軍打擊武器的抗毀性、增加能夠發起小規模打擊的隱身飛機的數量,以及相應配套的新型電磁戰作戰裝備:小型化一次性無人機、導彈、具備巡航能力的彈藥;利用水下平臺來發射一次性電磁戰系統;對抗敵搜索與目標瞄準作戰等。2019年7月美國空軍發布新條令附錄3-51《電磁戰與電磁頻譜行動》,詳細論述了電磁戰、電磁頻譜行動的作戰理念及裝備等。同年11月21日,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布了《制勝無形之戰:在電磁頻譜內獲取持續性優勢》報告,重點從多個非對稱能力維度對中國、俄羅斯、美國的電子戰和電磁頻譜戰/電磁頻譜作戰能力進行了凈評估,并針對性給出了非常有建設性的發展建議。該報告核心亮點將“體系博弈”理念融入電磁戰與電磁頻譜作戰,在強調某個國家電磁戰與電磁頻譜作戰能力時,都從“體系”(SoS)的角度來闡述,而闡述某個國家電磁戰與電磁頻譜作戰脆弱性時,也都從“體系漏洞”(而非系統漏洞或網絡漏洞)的角度來闡述,同時將美軍新提出馬賽克戰、殺傷網等新理念也都融入進去。參考美軍的電磁頻譜作戰發展趨勢,當前其新的聯合電磁頻譜作戰條令編號為JP3-85,表明電磁頻譜域的行動與陸、海、空、天、賽博等域屬于同一層級,即電磁頻譜域已經成為與其他五個域并列的第六作戰域。在JP3-85中也明確指出電磁頻譜作戰的核心包括電磁戰、電磁頻譜管理和信號情報,都與作戰緊密相關。同時,美軍在電磁頻譜域的作戰更強調聯合施效,與傳統的電磁戰、電磁頻譜管理和信號情報各自為戰不同,通過多域融合、多元集成、多軍種聯合等整體聯動手段,將電磁頻譜作戰打造成“對己可自成體系、對敵可破擊體系”的攻防力量。近年來隨著美國提出重返亞太戰略,未來我國與其在電磁空間必然形成激烈交鋒,鑒于美軍近6年來在電磁頻譜戰能力建設持續推進,可以預見雙方的電磁博弈將愈演愈烈,未來電磁頻譜作戰模式將向以下幾個方向演變:利用無人裝備攜帶誘餌和小型干擾器抵近偵擾,刺激敵方防空系統預警雷達、跟蹤制導雷達開機進入戰斗輻射狀態,隨后利用小型傳感器監測敵方反應、探測形成電磁態勢圖、定位目標信息,并實時后傳偵察信息。另外,戰時狀態可利用誘餌和小型無人裝備消耗敵方防空系統火力。利用無人裝備攜帶誘餌和小型干擾器進入高度競爭區域,在內部建立低截獲通信網絡,使攻擊體系的通信網絡有效延伸至敵方環境,抵消防御方拒止效果;小型傳感器實施目標探測、定位,并依托延伸網絡回傳信息,通過抵近偵察感知,有效解決遠距離探測方式對拒止區域內感知定位能力的不足問題。利用誘餌和小型干擾器欺騙敵方防空系統傳感器,在我方齊射集群到達敵方防御區域之前耗盡其防御火力,驗證目標引導打擊,并為巡飛打擊平臺實時分配高價值目標,確保首先摧毀高優先級目標;此外,可利用無人機裝備評估打擊效果,感知目標是否已被摧毀,并可以利用上述裝備的協同,直接指揮剩余的制導武器對未被充分削弱的目標再次進行打擊,或為后續的打擊提示。組合使用誘餌、電子干擾和電子佯動,給敵方創建一幅虛假的戰場態勢圖,以保護地面部隊在高威脅區域安全。采取輻射控制措施,降低被探測概率;使用低成本誘餌和偽裝,具備模擬真實艦船、飛機或者地面部隊的雷達和無線電信號的能力,以延遲對方對己方的定位,或者迫使對方采取更大規模的制導武器來同時攻擊真實目標和誘餌目標;由無人地面裝備、無人水面裝備或無人機攜帶激光眩目或無線電干擾,實施反偵察。結語:在信息化時代,未來戰爭將是陸、海、空、太空、網絡、電磁頻譜等域的全域作戰,尤其在電磁域的對抗是軍事強國比拼信息化、體系化作戰能力的常態手段,也是信息化時代雙方前沿對抗的最佳方式,美軍將電磁域作為一個獨立的作戰域進行成體系的研究和建設,目的就是要通過統一視角、獲取電磁頻譜作戰域的優勢,從而獲得新的戰略制高點。近年來我國同樣也在加快推進電磁頻譜作戰發展,提升相關作戰能力,制勝未來戰爭。(備注:本文僅粗略概述電磁頻譜作戰及相關聯作戰的概念演變及發展趨勢,后續將重點圍繞電磁頻譜作戰體系、方式、裝備等持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