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情緒壓力與工作壓力,是每一位職場人士都有過的困擾。特別對于管理者而言,他們在面對情緒壓力的同時,還要打起精神來執行企業目標、處理團隊問題,為團隊成員負責。有的管理者會在工作時對于自己的情緒壓力閉口不談,但這樣其實并不能避免情緒對工作狀態、工作效率產生影響。反而,如果你試著坦誠自己的情緒問題,告訴你的團隊“我今天有點心不在焉,但是因為別的私事,跟你們沒有關系”,說不定能夠避免制造不必要的焦慮。除了自己的情緒外,管理者也要注意團隊成員的情緒。那么如何更好地為團隊提供情感支撐?本文將從應對不確定性、擺脫完美主義、跳出職業倦怠三個部分,為管理者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
團隊情緒管理指南(三):幫助團隊跳出職業倦怠
許多人認為,倦怠只與我們的工作量有關,休息一下就會很快恢復。但事實上,倦怠不僅僅事關投入多少時間,也事關做事的方式以及對工作的認知。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因為倦怠而跳槽,但又會很快陷入新的倦怠中。管理者如何辨別成員的倦怠期,并且為大家提供具體而有用的支持呢?這些跡象,表明你或者你的下屬需要重新評估所承擔的工作量:?感到不堪重負,開始減少對你有好處的活動(如鍛煉或獨處的時間)
?“報復性睡前拖延癥”患者——因為白天工作太忙而沒給自己留點時間,導致晚上到時間睡覺了也不想睡。據研究表明,如果管理者在幫助團隊成員消除職業倦怠方面盡心盡力,那么員工對于管理者的滿意度就會大幅提高。想要做一個有同理心的領導者,意味著你要摒棄偏見,認真傾聽下屬的傾訴,然后盡自己所能為他們提供幫助。你可以充分利用一對一的交流機會。在一對一的面談中,不要只關注工作任務,要做一些挖掘的工作,有效辨別下屬的焦慮或低落情緒。你可以深入問這些問題:
?我有什么能幫你分擔或者委派給別人做,或者幫你降低事情優先級的嗎?
?能舉一件我能幫你分擔的事情嗎?“一件”至關重要,它比泛泛地問“有什么能幫得上忙的嗎”更具體,也更容易得到回應。
?現在需要幫你做些什么靈活調整嗎?你甚至可以舉些例子,比如“需不需要去看醫生”之類。
?你本周個人有些什么值得開心的進展嗎?有什么事情你覺得有挑戰?
另外,一定要給予回應。如果對方提出了關切、建議或要求,你一定要回應,即便你無法立刻做出相應的改進來解決問題,但也可以簡單說明你的計劃,讓對方感覺被支持。缺乏明確目標時,我們要么會因為不確定要將精力放在什么事情上而陷入困境,要么會瘋狂地亂做一通。所以每月月初,管理者要幫助團隊中的每個人提出五個與團隊的共同使命相關的目標。另外一個關鍵是,不僅要設定目標,還要定期檢查進展,這樣人們對于獲得的進步的感知會更強烈。倦怠的一個經常被忽視的方面是感覺陷入困境,好像你付出的努力沒有任何結果。所以試著養成每個月末以小組為單位復盤,總結你們一起取得的所有成就。你可以從這幾個問題入手:?有哪些難題,在考慮我們已掌握的信息的情況下,要采取怎樣不同的方式來解決處理嗎?專注于學習也至關重要,它同時也是重塑消極自我對話的有用工具。當我們告訴自己“我們是一個正在學習XX的團隊”,而不是“這件事情我們做不來”或者“我們早該料到這樣的結果”時,人們會更傾向于將自己視為變革的強大推動者。要不時回顧你們整個團隊一起取得的成就,經歷過的事情。人在“覺得付出沒有收獲”時更容易感覺倦怠。團隊常常會因為更關注未來而忘記及時回顧作為整體曾一起取得的成就。作為一名管理者,當你的員工真正需要你時,你能及時提供幫助絕對是至關重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對于管理者來說,這是一項可以臨時去做的事,不要等到你的員工真的出現生活狀況的時候再想辦法。平時每周和每個月就應該定期和你的團隊溝通,看看可以在哪些方面為大家提供幫助。比如說,確保大家在休假時不被打擾,讓他們能獲得一個真正的休息機會??赡転榇?,你需要不得不重新調整事情的優先次序,重新安排工作,甚至填補他們的工作空缺。“希望團隊成員都能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不是一個口號,而是需要切切實實去踐行的。同時,你還要提醒團隊,這不僅事關休假本身,更在于培養一種照顧自己和彼此的日常習慣,告訴他們如果你感覺工作已經過于飽和,疲于應付,不妨考慮一下在日常和每周的工作中能做些什么改變,才能找回平衡。車庫創業模式就是創業者將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投入技術、產品中,之后再進行市場營銷和銷售,它是以產品為核心的。這種以產品為中心的策略在數字革命早期是行得通的,但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車庫創業公司將一切努力都放在了打造單一產品上,卻沒有考慮到市場、需求、營銷等方面,如果研發的產品沒有市場,那么前期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那么,是時候換一種創業方式了——“臥室創業”。與“車庫創業”相比,“臥室創業”:更關注“受眾”。創業者關注的是圍繞共同的興趣和/或價值觀建立起來的受眾群體。有了這些受眾,創業者便可以把他們引向無限多的不同產品。受眾才是價值資產。即便產品失敗,但受眾還在,有了受眾就不怕沒有市場。創業者可以不斷將受眾引向新的產品。以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為媒介。以個人的名氣和龐大的受眾來實現變現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范式,但是因為社交媒體和互聯網的興盛,這種形式的創業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