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不敢要錢,因為要投資的話,企業對現階段投資預期、投資方向、投資結果都不清楚,這些融資借來是要還的,同時消費者因為預期不清楚也不敢消費。所以社會融資規模收縮了一半左右的原因是投資人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哪怕再增加貨幣供給,也沒法啟動投資和啟動消費。魏杰教授對國務院穩住經濟大盤的三十三條舉措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及分析,并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提出建議。
魏杰:對當前經濟形勢的通盤思考
根據去年年底經濟會議和今年三月初的兩會,今年國家經濟的總體戰略叫穩中求進:穩字當頭,以穩為主。國家提出2022年的GDP增長目標是5.5%,這個目標和過去相比并不是太高。但是在剛剛過去的一季度,指標并未達成,一季度增長率只有4.8%,個人預期第二季度可能更糟糕一些,所以最近我們要保經濟大盤、穩定大盤,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提出了三十三條舉措,要保證國家三季度經濟增長遠超二季度,否則,今年5.5%的目標可能很難完成。三十三條舉措中有兩項大家很關注,一個就是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分三個方面:通過稅費的方式來推動企業的增長,其中減免稅費達2.46萬億,是近幾年最大額的一次。但企業的反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激烈,因為有的企業兩個月都沒有開業,沒有營業就沒有產生稅收,減免對這類企業而言沒有意義,所以這個政策對一些經營正常的企業是有用,對疫情期間受損害較大的企業可能作用不大,而且緩繳并不意味著不交,這個政策有作用,但不是想象中那么有力。通過對企業的補貼讓企業進入正常的經營過程,但是因為補貼數量不大,所以對受到重創的企業實際作用并不大,而且補貼的前提是必須復工復產,有的企業無法復工復產,就不能享受補貼。政府投資只能搞公共產品投資,主要集中于八個要點,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城市化、生態環境和公共衛生體系,但目前八個要點的投資占比總投資不到30%,如果沒有別的投資,僅靠公共產品投資的增長,很難恢復到我們應有的目標。所以分析下來,我們可以發現財政政策三大刺激有作用,但并不是靠它就能恢復整個經濟增長,可能背后要解決深層次的問題,除財政政策外,還要想別的辦法。第二個大家關注的舉措是貨幣政策,為了支持企業發展,一是增加貨幣供給,二是減少經營成本,例如降息,從目前的操作情況來看,效果不是太好,四月份我們M2(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10.5%,但實際貨幣需求大規模收縮,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9102億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億元。也就是錢拿出來,但是大家不要錢,一方面貨幣供給增長速度之快,一方面實際社會融資規模大幅度下降,和去年同期相比減了一半,新增貨幣需求不到一萬億,大家不需要貨幣。我們調研發現:企業不敢要錢,因為要投資的話,企業對現階段投資預期、投資方向、投資結果都不清楚,這些融資借來的錢是要還的,同時消費者因為預期不清楚也不敢消費。所以社會融資規模收縮了一半左右的原因是投資人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你再增加貨幣供給,也沒法啟動投資和啟動消費。我們發現目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是對的,但如果不解決深層次問題,經濟在三季度恢復的難度很大。所以我們現在要思考深層次問題如何解決,否則投資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財政和貨幣政策的作用就受到很大的約束和限制。什么是深層次問題,可能就是對今年的判斷當中:中國經濟面臨的三重壓力。第一預期轉弱,不看好未來,業績不好就沒有信心。信心是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信心不足將很難保證經濟持續增長。第二重壓力就是需求收縮,整個市場需求大規模收縮,沒有需求就沒有增長。第三重壓力就是供給沖擊,生產體系受到沖擊,增長肯定很難達到我們預期的目標。如果要保證經濟在第三季度恢復常態增長,最重要的就是解決這三重壓力,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結局就是投資者不敢投資,消費者不敢消費,外部政策再怎么起作用,恐怕也難以達到目標。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不好,因此信心不足,導致經濟增長沒有內在動力。為什么出現預期轉弱?我們做了一個大數據分析,發現主要是三個方面的原因。原因一:去年年初,國家提出“三次分配共同富?!备拍?/span>我們研究發現主要是企業家的預期轉弱,對未來預期不是太好。這可能與目前的一些結構政策調整有關,比如兩個提法對他們影響比較大,一是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二是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叭畏峙洹眲偺岢鰜硪院?,好多企業在問是不是要劫富濟貧,是不是要搞平均主義,很多企業家在考慮要不要趕快移民。我很吃驚,因為三次分配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沒有劫富濟貧搞平均主義的意思。我們都知道,三次分配的第一次分配叫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原則,誰的效率高誰就收入高。效率原則貫徹整個市場化過程,企業競爭力強利潤就高,個人貢獻大收入就高,效率原則實際上不是簡單的分配原則,也是創造蛋糕的原則,所以第一次分配強調效率原則。第二次分配是所謂的再分配,再分配強調公平原則,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往下壓,太低收入往上提,靠兩個制度,一是稅收,二是社會保障制度。稅收制度把太高的壓一下,社會保障制度把太低地提一下,實現整個社會的平衡,實際上整個社會的公平就叫再次分配,強調公平原則,主要調節太大的收入差距。第三次分配是對再分配調整之后還非常有錢的人,像有人上市之后,股權變現幾十個億成百億上千億,這種人就要進入所謂第三次分配,道德原則,沒有強制性,而且背后是以所謂的捐贈為實現形式。這個捐贈的錢不是用來扶貧,是進入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通過科技創新,來帶動整個民族的福祉,所以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道德原則,沒有強制性,以捐贈為方式,而且這個錢不是用于解決收入差距,是用于科技創新。三次分配是三種原則的統一,效率原則、公平原則、道德原則。這三條原則沒有打富濟貧的意思,也沒有搞平均主義的意思,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實際上既是強調高效率的創造蛋糕,也強調更好的分配蛋糕,這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理論。而導致的結果是所有社會階層收入都會適度增加,叫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大家財富都一樣,永遠有差別的,而是強調所有社會階層的收入都能使國家的發展相應增長,就叫共同富裕。三次分配、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濟貧,更沒有搞平均主義的意思。我估計可能有人誤解了,理解錯了,導致企業家們很緊張。所以這個問題必須講清楚,否則大家對未來預期不好,當然就不可能投資,不可能增加消費。原因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概念引發打擊資本的擔心預期轉弱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在去年五六月份的時候提出了“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概念,而且陸續在資本擴張的一些領域采取了一系列動作,導致人們以為國家要打擊資本,所以企業界以為我們要打擊資本,非常緊張,就不可能再去搞投資、增加消費。實際上“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并不是要打擊資本。首先,資本是逐利的,追求利潤的,追求利益的;其次,資本是一種逐利的經濟范疇,資本不逐利就不叫資本;再次,資本在追逐利潤的過程中,有可能和國家的宏觀政策是相吻合的。與國家宏觀政策相吻合的時候叫資本有序運行。也有可能資本和國家的宏觀政策是對立的,不協調的,一定程度的時候叫資本無序擴張。所以判斷資本是有序運行還是無序擴張的主要指標就是看與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是否協調。任何企業在逐利過程中都要注意國家宏觀政策的協調。我們最近講資本無序擴張不是指整個經濟,而是指資本在五個領域的無序擴張,是有所指的。第一個領域是房地產。房地產資本無序擴張,不斷利用高杠桿推動高地價,利用高地價推動高房價。尤其是2015年以后,大量地產商下沉到了四、五、六線城市。從消費屬性來講,這些城市房子已經夠了。于是這些房子大量變成投資品,因為可以增值保值,但是基本屬性是消費屬性。資本無序擴張極大地擴大了資本屬性,改變了房地產的消費屬性,導致我們目前困難重重。要三年時間才能解決房地產無序擴張帶來的后遺癥,不僅是恒大出問題,還有整個產業的供應商、投資人、購房者等。第二個領域是教育。主要指義務教育。我們國家教育分兩類,一個叫義務教育,一個叫非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國家拿錢,非義務教育是個人、國家、社會共同完成。義務教育是國家拿錢,各種培訓班,各種各樣的無序擴張,使得義務教育領域家庭負擔非常重,初中生每年一個家庭支付的教育費用10萬左右,據說還不是準確數字。資本無序擴張,到處興風作浪,造成了整個社會焦慮。我們不得不清理它。第三個領域是娛樂圈。資本的娛樂圈不斷擴張,不斷包裝各種所謂的偶像、飯圈、粉絲圈,導致一系列問題爆發。第四個領域是互聯網。一些資本利用互聯網平臺不斷推動壟斷,使得中小企業實在活不下去,不斷被盤剝。最近不得不提出要重視線下零售。這樣搞下去,中小企業沒法生存,導致整個營銷成本太高?;ヂ摼W領域無序擴張非常明顯。第五個領域是互聯網金融,一些資本變相地利用科技,叫所謂的金融科技??萍季褪强萍?,不能把金融利用科技也叫科技,這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金融利用科技不是科技創新,還是金融,不能混淆。甚至把所謂的高利貸包裝成普惠金融,導致企業融資成本不斷上升,消費者融資不斷上升。金融領域無序擴張是一個重要的內容。這五大領域的資本無序擴張導致中國的宏觀經濟很難持續運行,我們提出來要解決資本無序擴張的問題,目的不是打擊資本,是希望更多的資本進入和國家宏觀政策相吻合的軌道,希望更多資本能夠解決我們中國經濟目前的短板。原因三:人們擔心中國是否會進入金融風險持續爆發的階段預期轉弱的第三個原因,就從2020年開始,金融方面不斷在“暴雷”,不斷產生一些有重大影響的金融問題。例如房地產流動性問題,房地產暴雷,還有信托,去年差不多每個月接近100億不能正常兌付,一年達到了1000多億左右,人們感到中國金融風險可能要持續爆發。第一個層面是財政?;饨鹑陲L險為什么討論財政呢?因為財政有兩個數據涉及金融風險:一個是赤字率,赤字率是政府當年的負債率,也就是當年政府借這個數量占到GDP的比例。赤字率如果高得不能再高的話,就有可能成為債務風險,也沒準成金融風險,金融風險是債務風險演變而來的。第二個數據是宏觀負債率,政府、個人、企業共同負債,我們叫宏觀負債,政府、企業、個人共同借這個錢占整個GDP總量的比例叫宏觀負債率。這兩個數據一旦沖破了上限,就會從債務風險演變成金融風險。因為新冠病毒的原因,收入大幅度減少,支出大幅度增加。后來疫情陸續爆發,免費核酸檢測,都是國家拿錢。財政支出大幅度增加,導致不得不借債。去年赤字率飆升到3.6%,嚴重超過了上限。今年我們就提出來要解決問題,把赤字率壓到了3.2%。我估計明年差不多就會壓到3%以下,讓這個指標達到一個正常狀態。另外一個宏觀負債率,政府、企業、個人共同負債,我們去年是279%,這個指標也超標了。我們國家上限是250%,一旦超過上限,可能會帶來未來的風險。比如說2016年年底,我們宏觀負債率上了270%,所以2017年中央提出來“去杠桿”,“去杠桿”就是去負債,2018年“結構性去杠桿”,2019年叫“穩杠桿”,這些和這個指標有關。結果2020年底飆升到279%,遠遠超過了250%的上限,所以去年提出來“穩杠桿”,“穩負債率”?!胺€杠桿”的同時,GDP上升就會降低負債率,降到270%以上,一季度回落三個百分點。今年繼續努力,可能差不多到明年年這個指標達到一個常態。財政這個領域上目前就是這兩條,一個是把赤字率壓到3%,明年恢復常態。一個是把宏觀負債率壓到250%,爭取明后年恢復常態,這樣可以適當地化解金融風險的產生。沒有需求就沒有增長。想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對原因做分析,目前來看也是三個原因。新冠病毒爆發后直接沖擊的就是第三產業,餐飲商貿、旅游休閑、娛樂出行等,第三產業去年第四季度增長只有4.1%,一、二產業還在兩位數上,它只有4.1%,受損害最大的就是第三產業。結果今年從第二季度,三月底開始沖擊第二產業。下一步如何解決疫情對經濟的沖擊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疫情在中國已經暴發接近三年時間,我們要做一點分析了。我認為疫情對經濟增長沖擊和抗疫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沖擊是兩回事,不是一回事,這兩者的影響要分開來看。首先我們來對于許多抗疫政策的作用做一個分析,如果不分析的話,可能有些抗疫政策對經濟的沖擊遠遠比疫情還要大。尤其是抗疫過程中科學性、精準性要更強,恐怕不能簡單地使用隔離這個辦法,隔離本身也是有各種隔離方式的,是集中隔離還是居家隔離也要做分析,要強調科學性和精準性。如果不強調科學性和精準性,某些層層加碼的抗疫政策對經濟的沖擊甚至比疫情本身還要大。企業界最擔心的也是抗疫政策的變動,企業復工復產,就要搞清楚下一步怎么做,產品要發的地方,會不會有問題、會不會突然暴發疫情,當地的抗疫政策如何,如果產品運過去無法進入當地,或者零部件運輸途中的就遇到疫情和政策問題,就完全沒辦法做,如果說各地政府在抗疫政策方面層層加碼,經濟就會遭到重創,如果我們不盡快簡化,使抗疫政策更加精準和科學,需求收縮的問題就還會持續,這些不合理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需求的收縮。短期來看房地產可能是影響我們需求重要的一個因素,房地產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業,原因就是它的產品——房子有兩重屬性,一個是消費屬性,用來住的,另外投資屬性確實能夠增值保值,房子兩重屬性導致這個產業政策跟一般產業不同。原則上面來講兩個屬性以消費屬性為基礎,消費屬性基礎上才有所謂的資本屬性,兩種屬性中不能讓資本屬性過度擴張,尤其不能讓資本屬性脫離消費屬性,一旦資本屬性脫離消費屬性必然形成泡沫甚至導致整個經營風險的壓力。所以去年開始,中央對于抑制這種過度的消費的資本屬性做了大致調整,推出了四條對策:一是要求所有房地產商的杠桿率必須保證在要求的水平上面,而且這個杠桿率劃了三道紅線,要求必須降到三道紅線以下。二是所謂金融機構給個人購房放貸以及房地產貸款要守住一個上線,不能超過所規定的上線。三是提出來房地產稅將要所謂開始試點推行,前天看到了人大關于這個問題的兩個文件已經出臺了,這是個信號告訴大家,房地產不僅是投資的,還要交稅,不要光思考資本屬性。四是房地產商的資金全面監控,防止引發太多的爛尾,影響消費者的權益。這四條對策核心內容是抑制房地產的資本屬性,四個對策沒有錯,但是做的過程當中有些地方過度,損害了房地產消費屬性。因此中央明確提出,我們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還要注意房地產消費屬性的問題,因為它影響了我們整個需求,所以給房地產提了三句話。第一句話:加大保障住房和租賃住房的建設,這是消費屬性。既能夠解決新城市人和年輕人住房問題,又能夠推動建筑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這是有意義的。第二句話:商品房市場滿足消費者的合理需求。什么叫合理需求?兩個是合理需求,一個是剛需,一個是改善性需求,這個邊界跟內涵還是需要討論的。第三句話:房地產要健康發展跟良性循環,那就是從消費的屬性來講,我們強調它的健康跟良性循環。第一件事,就是高杠桿高周轉的發展模式將成為過去,未來將解決這個問題。第二件事,就是所有的所謂房地產商必須尊重房地產經濟規律,就是消費屬性和資本屬性這兩種屬性中間,消費屬性為基礎,不要在沒有消費屬性的地方蓋房子了,蓋的基礎出現泡沫跟浪費。第三件事,就是所謂的我們對于已經出現了這種風險的房地產商,要加快解決風險問題,堅持的原則就是市場化原則和所謂的法治化原則。第四件事,就是一城一策,以房地產和一個城市的價值跟人口狀況關系,中國的城市化已經出現很大差別,房地產管控政策如果統一來施行,一定會損害消費型的需求,應該一城一策。所以,我想如果這四件事情能夠做好,房地產是不是大致上可以實現所謂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最近有人講房地產風聲變了,實際上大家理解錯了,房地產依然是抑制過熱的資本屬性,推動有效的消費屬性,這個沒有什么變化。如果我們短期內可以把房地產問題處理好,我估計需求收縮的情況大大改觀,這是第一個消費需求收縮。投資增速開始出現下降,投資在整個經濟增長中占比很高,所以投資收縮導致了需求收縮,到今年四月份,數據就更難看了。所以要解決需求收縮的問題,就必須想辦法啟動投資,這是我們下一步要盡快解決的問題。如何啟動投資?投資分兩部分,一個是政府投資、一個是企業投資。政府投資重點是公共產品投資,因為政府原則上不搞產業投資,主要是公共產品投資。政府投資目前主要是八個要點:①交通類基礎設施;②能源類基礎設施;③水利類基礎設施;④新基建;⑤城市化;⑥節能環保;⑦公共衛生體系;⑧與民生相關的基礎設施。目前公共產品投資,要點已經非常清晰了,例如水利類,今年投入8000億左右,新基建今年啟動力度也非常大。通過公共產品投資想辦法拉動投資,例如城市化,十四五結束時,我國的城市化率要達到65%,所以城市化要持續推動,最近關于縣域性的城市化方案,國務院正式批準了,要全面啟動城市化推動發展。還有能源類,能源分為新能源和傳統能源,我們去年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但不是馬上都轉向新能源,新能源代替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隨著新能源增長多少,傳統能源才能減少多少,不可能一下子都轉型,像去年出現的拉閘限電情況,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看到我們提出來要建立一些大型的煤炭煤礦企業,煤未來要實現煤制油、煤制氣,這些都是投資的重點,能源需要大規模持續增長。現在公共產品投資這部分已經啟動起來了,我查了一下數據,目前投資中唯一沒有受到太多影響的就是公共產品投資這一部分,例如交通類基礎設施,公路、機場、港口、高鐵等,1-4月份是持續上升的,呈現正增長。還有電網、天然氣石油管道、信息寬帶投資還在上升,公共產品投資部分數據還不錯,但是這部分投資占比整個投資比重不到30%,即使全面啟動起來,也只占投資的30%左右。所以我們不僅要啟動公共產品投資,關鍵還要啟動企業投資,企業投資的重點是產業投資,從目前來看,中國企業投資當中有四大產業在未來有很大的投資空間,可以增加投資。第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第二是現代制造業。第三是服務業,這點與民生息息相關,我重點展開講一下。服務業目前在中國仍然有巨大市場空間,因為我們要解決就業問題,主要靠兩種方式解決,一是靠增長速度,增長速度在中國增加1%,可以提供1000萬左右就業機會,我們過去保GDP8%,其實是為了保就業,但是今年5.5%都危險,靠增長速度解決就業似乎已經不可能了,因為這是規律,增長速度和GDP總量成反比,經濟總量盤子越大,增長速度越低,我們從破8%、破7%到破6.7%,今年5.5%,我預計當我們的經濟總量和美國一樣的時候,每年增長3%就不錯了。所以靠增長速度很難解決就業了,要靠產業解決就業,就是服務業,總體來看服務業目前仍然有巨大空間。滿足人們直接消費需求的相關產業,也是企業投資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市場規模非常大,消費是一個重要的內容,而為消費服務的相關產業也很龐大。例如,基礎性消費是指吃穿用“,”用“包括五種內容,家電、家具、家居、日用品、信息用品都叫”用“?!背源┯谩拔覀兲岱ㄊ牵撼猿鼋】?、穿出時尚、用出現代,只要在”用的五個方面稍微一提升,就會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以上就是從企業投資來講,目前四大產業空間仍然巨大,所以我們希望企業能夠想辦法加快投資,如果企業投資,政府投資都起來的話,我估計第三季度的投資會進一步上升,需求萎縮的狀況會得以緩解,關鍵是政府和企業都應該要推動投資,才能保證需求收縮得以緩解。第一,近幾年來逆全球化的所謂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反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高,中國進入世貿大量融入世界工業產業鏈當中來,結果出現了逆全球化,逆全球化狀況當然對中國供給有很強的沖擊。第二,美國推動制造業回流,對于我們的供給體系帶來沖擊。第三,我們國家在世界產業供應鏈中間處于中下游,國際情況變動直接沖擊中國的供給體系。最近,我們調研組深深感覺到中國供給沖擊的壓力較大,原因是經濟存在短板。最害怕海外斷供,一斷供整個產業就停產了,沒法運轉,為什么?我們存在巨大的短板。有五個短板非常明顯。第一,高端發動機不行。發動機涉及高端倆字我們都不行,大到飛機發動機、汽車發動機、航母柴油發動機,小到呼吸發動機我們都不行,一斷供我們就趴下了。第二,材料不行。我們基本的50%材料靠進口的,大到飛機輪胎軸承鋼,小到熱水器燒100度把電斷開的傳感器,我們都不行,材料是我們一大短板,材料導致我們的壓力非常大,一斷供我們就沒法運轉了。第三,數控機床不行。很多零部件人生產不出來,靠數控機床完成,而恰恰我們數控機床不行,人家一旦“卡脖子”,我們就趴下了。制造生產好多零部件人生產不出來了,要靠數控機床完成,是一大短板。第四,生物醫藥不行。許多基礎藥我們是靠進口的,治療癌癥的藥,常見病的基礎藥是進口的,像高血壓降壓藥是進口的,我們生物醫藥嚴重的短缺。第五,信息的硬件不行。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一旦“卡脖子”我們就趴下了,今年7月份中國汽車生產突然之間下滑的原因是沒有芯片了,現在智能化,所謂的數字化非???,我們恰恰芯片不行。感覺到中國五大經濟短板,受到逆全球化影響,人家一斷供我們整個產業就受到巨大影響,供給沖擊很大,原因就是我們確實存在了短板,所以我估計從中長期來看,我們要解決供給沖擊的原因就是要推動科技創新。五大短板只有靠推動科技創新才能解決,下一步我們要做的一個重大事情,就是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甚至可以犧牲一點增長的速度保證科技創新不能停下來。一是要提高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就是實驗性經濟,沒有龐大的實驗性經濟,沒法搞科技創新。第二,調動人的積極性。我們現在對知識產權和物質產權的輸入方式不一樣,物質產權有個人的,但知識產權都是國家的,參與創造的人不能享受這個經濟收益。因此,人們沒有積極性去踐行科技創新,給院士是榮譽職稱而已,我們的院士收入很低,為什么?好多人貢獻巨大,為什么那么窮?因為你不能享受你所創造的知識產權經濟收益。深化改革,我們的體制要活才行,體制活了才有對抗內外部風險的能力,要繼續深化改革,最起碼要堅持三個中心重點不能動搖。中國必須堅持市場經濟這個目標,絕對不能動搖,千萬不能走回頭路,繼續推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提高國家競爭力的一大法寶。既要發展公有經濟,也要發展非公有經濟,混合經濟是我們的方向,我們不搞單一的國有經濟,也不搞單一的民營經濟,所有經濟成分在中國都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調動所有經濟成分的比較優勢叫混合經濟。中國必須走法治經濟道路,法治經濟是我們未來必須要走的一個方向。法治經濟不是有法律叫法律經濟,法治有三條基本原則:1) 尊重權利,必須尊重權利,個人叫人權,企業叫獨立法人權;2) 尊重契約,有合同、有契約都要遵守,契約經濟就是法治經濟;3) 保護財產尊重財產,在財產問題上不能搞民主集中制。法治經濟的這三條原則必須堅持,現在已經按照這三條原則,形成了憲法、刑法、民法,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健全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執行的問題。從去年開始,我們開始清理政法委體系,大家回想一下,這幾年抓了多少個公安局局長,招了多少政法委書記,因為必須要保證和提倡法治經濟的形成,實行公正的法治體系是我們的方向。深化改革,市場經濟、混合經濟、法治經濟這三個中心要點不能動搖。這三點如果能做到的話,我認為中國經濟能夠經得起內外的沖擊,供給體系不會因為沖擊而出現崩潰或者崩盤。要增強我們抵抗供給沖擊力的能力,就必須要推動國家經濟改革深化。總體來看,面對供給沖擊,我們要做的重點中長期對策就是這兩條。如果能夠在三年五年甚至五年到十年內,中國真正實現科技創新,就會打破美國對我們產業結構升級的壓力;如果能夠推動經濟體制深化改革,企業經濟更加靈活,就能打破美國試圖讓東南亞國家和印度占領中國中低端市場的企圖,才能進一步保證供給穩定發展,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發展。我們在目前的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輔助下,認真解決好預期轉弱、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這三重壓力,從第三季度開始,經濟增長應該會有一個較好的亮點,到第四季度能基本恢復到一個正常狀態,就能保證經濟增長實現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