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延續電磁頻譜作戰系列研究,重點分析美軍電磁頻譜裝備及應用。美軍在電磁頻譜作戰領域作為全球的領跑者,其擁有完備的建設體系和裝備平臺,并在電磁頻譜作戰理論創新和能力提升方面做持續投入,以強化其在全球的領先優勢。因此,美軍其電磁頻譜作戰發展及裝備建設特點具備較高借鑒價值。
(一)美軍電磁頻譜裝備作戰能力
當前美軍陸、海、空、天各軍兵種各類電磁戰裝備合計近600種型號,擁有電磁偵查、電磁干擾、電磁攻擊等全方位能力,其裝備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具有較強的作戰能力。美軍裝備有RC-135、EP-3等電子偵察飛機20余型,可全天候、全頻段提供戰略戰術電子情報信息,偵察監視距離均達數百公里以上,測量脈沖寬度達到0.1μm,平時用于偵收敵對國家電磁情報,戰時則直接為海、空和地面部隊作戰提供情報支援。目前已裝備EC-130H、EA-18G等電子戰飛機300余架,其中EA-18G電子戰飛機可對0.064~18GHz頻段內的雷達預警、指揮控制、通信、武器制導等系統實施電子干擾、壓制和欺騙,具備復雜電磁環境中過濾信號并識別威脅輻射源能力,可實施“跟蹤——瞄準”精確式干擾。EC-130H通信干擾機能夠截獲、分析對方指揮控制通信網絡和防空指揮通信網并實施目標定位,具有現代指揮控制網絡/節點干擾能力,可對20~1000MHz內指揮協同通信、武器控制、定位導航等實施欺騙、噪聲干擾。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可搭載于EA-18G、F/A-18、F-15、F-16等多種戰機,射程90~150公里,頻率覆蓋0.8~20GHz,可有效壓制、摧毀地面和艦上防空導彈系統雷達和高炮控制雷達?!安妒痴摺?、“默虹”等反輻射無人機,航程3700公里,巡航時速500公里以上,監視范圍數千公里,可實時收集戰場情報信息,對敵方實施干擾壓制,探測監視和精確打擊。美軍在電磁戰方面先后經歷了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實戰歷練,愈發重視和認可電磁戰在戰爭行動中所具有的先導作用和作戰優勢,因此在陸、海、空、天多維戰場均布設大量偵察預警和電磁戰武器裝備,確保電磁作戰空間立體性和整體性。(1)電磁偵查:在太空部署了“大酒瓶”、“水星”、“顧問”等數十顆電子偵察衛星,可全時偵搜雷達信號、導彈遙測遙控信號以及手機通信信號;空中運用RC-135、EP-3、“全球鷹”等偵察機,可搜集掌握關鍵武器平臺工作頻率、信號特征等電磁輻射參數;海上使用艦載電子偵察設備以及反潛巡邏機、反潛直升機等,掌握水面艦艇和水下潛艇動態。各偵察設備互為補充,構成陸、海、空、天一體的全球電子偵察網絡。(2)電磁攻擊:空中運用EC-130H、EA-18G等電子戰飛機實施遠距離電子攻擊和伴隨支援干擾,借助平臺優異機動性能,最大限度發揮電子戰效能-地面車載電子戰系統,以及AH-64“阿帕奇”、MH-60“黑鷹”等直升機平臺電子戰系統等,具備測向、截獲和干擾能力,能夠應對多種威脅。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動用25顆電子偵察衛星、63架電子干擾機、114架電子偵察機,與地面“預言家”電子戰系統,形成陸、海、空、天銜接,信息實時共享的電子作戰體系。(1)電磁攻擊裝備多維組合。綜合使用通信干擾、雷達干擾等電子戰裝備手段,在戰爭發起之前或關鍵時節,對敵重要雷達、指揮通信和導航系統等實施干擾壓制,奪取和保持戰場制信息權。目前美軍電子戰“雙機”作戰模式日臻成熟,先使用EA-18G電子戰飛機升空到預定空域,對敵方早期預警雷達、目標捕捉雷達和地面雷達實施強烈干擾,再使用EC-130H通信干擾機對敵方無線電通信、數據通信和導航系統實施強烈干擾,使其無線電通信聯絡中斷。(2)電磁攻防靈活協作。美軍注重使用電子偵察裝備對敵方電磁波進行搜索、偵收、標定并迅速分析其性質、位置,為作戰行動提供情報,為實施電子干擾提供目標情報支援。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RC-135V/W電子偵察機收集伊拉克廣播和雷達信號,與數據庫中原來收集的信號加以比對,然后為使用EC-130H通信干擾機和EA-6B電子戰飛機分配作戰任務。在其他火力支援下,使用電磁攻擊對敵方信息系統實施軟硬結合打擊,直接、間接削弱破壞敵方信息化體系作戰能力。如EC-130H通信干擾機既可對敵方C4I系統干擾壓制的同時引導己方攻擊兵力將其摧毀。在E-2C預警機指揮下,使用EA-18G電子戰飛機干擾壓制敵方防空雷達系統,并誘使防空雷達系統開機,再使用AH-64直升機、“戰斧”巡航導彈、B-52轟炸機予以摧毀。美軍電磁戰系統與情報、指揮、火力打擊系統高度融合,逐步從單一電磁戰設備向多平臺、多手段、多功能的戰區級綜合一體化電子戰系統發展,大大提高了聯合作戰效能。(1)“水星”等第四代電子偵察衛星可與“國防支援計劃”等導彈預警衛星組網,實現對全球范圍內通信、雷達情報和導彈遙測信號的全時偵察。(2)EA-18G電子戰飛機“下一代干擾機”(NGJ)除支撐空中電子攻擊任務外,還能與其他電子情報系統共享戰場情報信息,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3)F-35戰斗機“多功能綜合射頻系統”,將偵察告警、情報搜集、輻射源目標精確定位和電子干擾手段組合成一體化系統,與AN/APG-81雷達和成像傳感器交聯,共用分布式孔徑,資源統一調度,信息融合共享,相互協同引導。(4)“宙斯盾”艦AN/SLQ-32(V)電子戰系統在完善對導彈雷達預警、識別、測向和實施噪聲、欺騙干擾等能力基礎上,增加“納爾卡”誘餌控制功能,并通過CEC協同交戰系統,與目標識別、火力控制等系統實現數據分發與共享。(5)美陸軍為適應空地一體戰需要,推進“情報與電子戰通用系統(IEWCS)”等電子戰系統改進計劃。目前美軍電子戰裝備通過網絡化信息化改造,大大提高了協同交戰能力,可利用C4ISR網絡了解敵我雙方情況、戰場態勢、傳遞信息,在各作戰平臺之間進行數據共享,能夠異地同步實施電子干擾和信火一體打擊。結語:近年來,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關注重心轉向大國競爭,美軍不斷強化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并逐步加強在南海及其周邊地區的兵力部署和活動頻次,尤其是電磁戰裝備投入。研究美軍電磁戰體系建設和裝備技術演變趨勢對我國電磁戰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在當前全球各軍事大國競相發展電磁戰技術背景下,唯有擁有遙遙領先的技術與能力實現“降維打擊”,才能在未來戰爭中處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