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國信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納沙:高質量發展需要私募基金在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居民財富保值增值、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三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國信證券張納沙:私募基金在深圳大有可為
11月7日下午,由中國證券報社主辦的“創新機開新局啟新程——2022金牛資管高峰論壇暨國信證券杯·第十三屆中國私募金牛獎、第六屆中國海外基金金牛獎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行。
國信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納沙在典禮上發表致辭。她表示,黨的二十大提出的高質量發展、健全資本市場功能、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要要求為私募基金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質量發展需要私募基金在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實現居民財富保值增值、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三個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一是高質量發展需要私募基金在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私募基金作為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服務國家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先鋒。
二是高質量發展需要私募基金在居民財富保值增值方面發揮更大效能。私募基金將財富管理作為共同富裕的具體落腳點和先行試驗田,通過持續優化的金融服務、豐富多樣的投資策略品種以及專業務實的風控能力,為客戶提供符合風險偏好特征的優質產品,形成客戶財富管理與優質金融資產的閉環共振。
三是高質量發展需要私募基金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方面發揮更大作為。圍繞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建設的方向,私募基金持續增加多元化的金融產品供給,為資本市場提供源頭活水;同時,認真履行受托責任,在“募、投、管、退”各個階段積極參與被投企業的公司治理,提高被投企業的規范運作水平,不斷提升被投企業質量。
張納沙認為,隨著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建設的深入推進,私募基金業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
中科院院士孫世剛:現有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論極限
盡管蓬勃發展甚至引領世界,我國鋰電產業的發展仍需立足技術創新,居安思危。
11月9日,在中國(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暨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國際交流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孫世剛表示,我國鋰電產業現有的發展面臨著資源、能量、安全、使用環境等四方面重大挑戰。
首先是資源的消耗。據孫世剛介紹,目前,生產1KW鋰離子電池要使用用0.5kg鋰,根據美國地質勘探局最新的調查數據,世界金屬鋰的儲量為1350萬噸左右(鋰資源儲量總計約3950萬噸),僅可用100多年。我國鋰資源在全球排第六,資源以鹽湖為主,鋰含量低,鎂鋰比高,提取難度大,70%的鋰依賴進口,而預計到2025年我國鋰電產能將達到約3900GWh,預計需要約39萬噸鋰金屬。
其次是現有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已經接近理論極限?!半姵氐哪芰棵芏扰c電池的原理有關,比如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跟反應電子束、活性物質的重量和密度都有關系,”孫世剛說,“目前的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是接近了天花板?!?/span>
據了解,目前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在200Wh/kg以下,三元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在200-300Wh/kg之間。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遠不能滿足重大發展的需求,限制了多場景的應用。要提高無人機等裝備的航速和航程,都需要大幅度提高電池的能量和功率密度。
孫世剛指出,現有鋰離子電池面對的挑戰還包括安全事故多發。鋰離子電池容易發生電池熱失控,通常的原因包括過充誘發電池正極材料產氣使得電池脹裂,快充導致電池負極析鋰誘發短路,以及快充快速升溫從而使電解質液體燃燒。
最后是電池使用環境受限,在低溫環境中,鋰離子電池的電解液黏度會變大,離子遷移速度變慢,充放電能量急劇衰減。高溫狀態下,電池正負極界面膜不穩定,導致材料結構破壞,產氣易爆。而在深空、深海等應用場景,都需要電池具有更高更寬的溫度范圍。
因此,針對資源、能量、安全、極端環境的四大挑戰,孫世剛表示,從技術創新的角度,需要在材料、界面、傳輸、系統等四個層面予以解決。
首先提升電池體系的能量密度,包括構建高容量高電壓正極,高容量低電壓負極。正極材料的選擇上,將由鈷酸鋰到磷酸鐵鋰,到高鎳三元材料,最終往硫、氧元素方向發展。在負極材料的選擇上,由現有的石墨,到硅,最終往鋰金屬發展。不過,使用鋰金屬負極和高電壓正極也會帶來安全性的問題。
“以鋰金屬負極來說,鋰的理論比容量很高,能夠達到3000mAh/g,但是使用中容易形成鋰枝晶刺穿電池隔膜,形成電池短路。而正極的高壓高比容量材料不穩定,高電壓電極材料結構容易破壞,同時造成電解液分解。
孫世剛說,對于鋰金屬,不光是基礎研究領域,業界也做了很多試驗性嘗試,例如構筑人工SEI膜,構筑三維結構金屬負極,調控鋰金屬電極和電解液的界面,從而提高電池的循環壽命?!敖K極目標是加入添加劑,調控材料生長的過程,使它不長成枝晶,但這方面的研發非常難,需要大力發展下去?!倍谡龢O材料方面,則需要通過調控層狀正極材料的表面結構,強化鋰離子傳輸過程,從而顯著提升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而為了進一步地提高電池安全性能,目前的研究還包括強化鋰離子電池中的“三傳”過程,包括強化鋰離子傳輸通道,維持材料在微觀尺度下的結構穩定;強化電子傳輸通道,維持電極和電池的導電網絡;強化電池熱傳出,抑制電池熱失控。
在下一代鋰電池的路線上,孫世剛介紹了鋰硫電池,鋰-空氣電池、鋰-氟碳電池等技術,而在對下一代非鋰電池的展望中,鈉離子電池也被孫世剛看好。鈉在地球上儲量排在第六位,具有與鋰相似的化學性質,但由于鈉原子半徑更大,電化學勢比較低,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上與鋰離子電池相比有先天劣勢。鈉離子電池的發展需要在儲鈉新材料、新型電解液方面有所突破。
“目前一些傳統的負極硬碳材料已經實現產業化,正極的層狀氧化物、普魯士藍材料也進入市場。但鈉離子電池要進一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要能夠像鋰離子電池一樣實現大規模利用?!睂O世剛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王秀麗:未來產業具有創新驅動性、不確定性、長周期性和高投入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王秀麗撰寫的文章《未來產業發展規律及其區位選擇》,指出未來產業具有創新驅動性、不確定性、長周期性和高投入性等特點,發展未來產業需要前沿技術策源能力強,創新創業生態良好,資金配套能力強,經濟實力雄厚,發展潛力高等條件,并對未來產業的布局原則進行闡述,提出發展未來產業的區域選擇建議。
根據未來產業本身的階段差異性以及未來產業發展條件的區域異質性,文章將未來產業的區域布局分成三大類:全環節發展型;部分環節優先發展型;配套參與型。其中,部分環節優先發展型分為工程化環節優先發展型、商業化環節優先發展型和產業化環節優先發展型。文章提出城市發展未來產業的三條原則:一是深刻把握未來產業特點,合理配置產業發展資源;二是圍繞企業作為未來產業發展主體,強化環境、政策等方面支持力度;三是取舍有度,靈活調整未來產業發展策略。文章認為,未來產業需要放在全國層面統籌布局。具體看來,北京、上海等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全國影響力的超一線城市,可積極布局未來產業的工程化階段。深圳等創新創業生態良好的一線城市可大力布局未來產業的商業化階段。成都、西安等區域中心和省會城市可聚焦未來產業某個領域積極布局未來產業的全環節。二三線城市可憑借某些產業領域的產業配套能力積極參與未來產業的產業化階段。產業配套能力相對較弱的四五線城市也可通過為產業化提供工具、零部件等積極參與未來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