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陜西十年來的汽車產業發展成就非凡,但是與國內一些汽車產業發達地區比較,還存在許多差距。本文將從零部件、科技創新、智能網聯、基礎設施四個方面為您解析陜西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所面臨的挑戰。
為加快推動汽車產業發展,陜西將重卡、乘用車(新能源汽車)確定為省重點產業鏈。建立了“省級統籌、市級主導、企業主體、園區承載、集群推進”的工作機制,形成汽車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未來,陜西將按照“提升一批,建設一批,謀劃一批”的思路,既推進產能擴大,又注重產能釋放,支撐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通過加快汽車產業鏈聚集化發展,抓好一批汽車零部件項目建設,積極開展產業鏈招商活動,以整車整機規模提升,招引優質企業落地,提升本地化配套率,促進產業聚集化發展。陜西十年來的汽車產業發展成就非凡,但是與國內一些汽車產業發達地區比較,還存在許多差距:①研發平臺及能力弱;②產業集群有待強化;③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2022年前三季度陜西規上工業利潤總額達3489.20億元,同比增長44.23%。從規模上看,僅次于廣東(6834.80億元)、江蘇(6134.40億元)和浙江(4423.70億元),也展現出其工業發展的成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陜西憑借陜汽、比亞迪和吉利整車產能的持續增長,得以在整車產銷規模上突飛猛進,但是在產業規模上的差距卻并不容易彌補。從工業產值來看,2020年陜西整車工業總產值為1336.58億元,而零部件工業總產值僅為680.25億元。

陜西省汽車產業整體起步較晚,汽車產業發展中,整車產銷規模持續攀升,但多年來困擾陜西汽車產業的核心問題仍是本地配套。過去十余年間,陜汽汽車產業的零部件配套主要圍繞陜汽、西安比亞迪、西安吉利等車企的發展有所改善,從早期的幾乎所有零部件都來自省外,目前西安比亞迪在本地的配套已經超過一半,陜西重卡已形成經開區和蔡家坡等零部件配套產業基地,省內配套率能超過40%,但仍有一半以上的配套在山東和河北等地,需要進一步提高本地、本市、本省的配套率,特別是發動機、變速箱等關鍵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不高,產業鏈尚不完善。

核心技術和零部件總成少,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核心和部件方面,國內外已經有大量企業布局,產品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而陜西在這些領域,除了部分企業在陜設立的分、子公司外,能夠配套的地方企業產品較少,核心技術和部件的缺失對陜西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二)科技創新、人才供給不足,研發掣肘汽車產業提升發展陜西在技術研發領域還存在著不小差距。除陜汽、比亞迪等頭部企業,陜西多數自主企業研發能力較為薄弱。以西安為例,陜西統計局在2019年發布的《西安汽車產業鏈發展情況調研報告》中指出,西安汽車制造行業研發投入強度僅為2.3%,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2.8個百分點,研發經費的差距無疑將導致車企之間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存在差距,這對陜西新能源汽車發展形成了一定掣肘。從當前全國各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陜西與先進省份的巨大差距。

從資源稟賦來說,陜西有比較強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科研基礎,高校、科研院所、航天航空科技、電子信息工程等,陜西都名列全國前茅。但是,科技成果在陜西的轉化慢、落地少。比如長安大學利用在車路協同的技術優勢,為山東省設計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中興通訊利用通信領域的技術優勢,為無錫設計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場,在陜西都未能落地應用。在人才供給上,陜西的優勢在ICT行業和車路協同方面,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需求相比,在感知系統、自動駕駛算法、自動駕駛座艙、地圖定位等,仍然缺少大量的高端人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推動汽車產業鏈發生顛覆性變革,盡管西安出臺了多項關于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的規劃政策,但在智能網聯方面進展稍顯遲緩。開放道路測試及示范應用嚴重滯后。就車聯網先導區來看,目前國家級的有11個,分布在上海、北京、長沙、武漢、重慶、無錫、長春、杭州、嘉興、廣州、成都。先導區測試功能已從2018年的自動駕駛汽車單純測試進入到綜合功能測試,上海、北京、長沙、武漢、重慶、廣州6個城市,不僅具有自動駕駛測試,還具有5G+V2X測試及RoboTaxi開放試驗。目前全國先后涌現出近50家智能網聯汽車或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和示范區。到2020年底,全國就開放了3500公里測試道路,發放了750余張測試牌照,道路測試總里程超過700多萬公里。而陜西省直到今年9月,才發放了首批5個自動駕駛車輛道路測試牌照,已經落后全國其他先行地區。

如何加速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以及加大智能網聯汽車研發切入汽車工業智能化升級,成為西安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當下國內智能汽車市場,基礎軟硬件供應商、算法供應商、數據服務商、解決方案商、整車制造商、出行服務商等百花齊放,全行業競爭激烈、快速演變。智能電動汽車新勢力崛起,半導體/互聯網科技公司快速切入,形成了ICT、零部件、整車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這些重大變化目前還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甚至對比中西部的武漢、長沙、成都、重慶,在智能汽車產業生態打造上已經落后,能否抓住窗口期加速布局產業生態,搶灘智能網聯賽道,才是真正決定陜西能否坐穩汽車產業大省的關鍵所在。(四)新能源智能網聯基礎設施發展不足制約新能源汽車本土消費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要實現示范運營,除了要有新能源自能駕駛汽車外,還需要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撐,主要包括充電樁、充氣站、高精地圖基礎數據平臺、云控制基礎平臺、車載終端基礎平臺、車輛智能計算基礎平臺、信息安全基礎平臺及數據中心、目前陜西省在這方面的建設基本還處于一片空白。


在新能源汽車所需的充電樁、充氣站方面,截至2021年12月,西安全市才累計建成投運各類充電場站856個、充電樁11911個。西安新能源充電樁與新能源車比例是1:16。陜西省西安市登記注冊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16.2萬余輛,而充電樁僅有11900個。在城市主城區,由于土地資源限制,充電場站建設還有差距,在農村、高速公路、國道等地區,充電基礎設施還比較短缺。建設審批環節較多、時間較長,影響建設進度。根據西安市人民政府規劃,力爭到2025年建成投運新能源汽車充電站350個、充電樁20000根。即便如此,從全省范圍來看,充電樁、加氣站、5G設施等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的基礎,與國內發達地區比較還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在中西部地區,陜西、西安與四川、成都、重慶、鄭州、武漢等都已經嚴重落后。由于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的發展滯后,也影響到了本地新能源汽車的消費。截至2022年6月底,西安市汽車保有量約422萬輛,在全國各個城市中排名第7,次于上海和鄭州。相比整體保有量而言,西安市汽車的千人保有量成績更為突出,達到321輛,全國排名第4,與濟南、蘇州相當。而同期西安市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才17.3萬輛,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才8%左右,新能源汽車千人保有量13.2輛,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輛),但與千人保有量最高36的深圳仍有較大差距。根據汽車之家平臺數據分析,西安新能源消費關注指數0.90,西安用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關注程度屬于“比較關注”,與其他城市相比,處于中等水平;西安新能源消費購買指數0.48,新能源購買偏好度屬于“不偏好購買”,墊底全國市場。整體來看,呈現為市場關注高于消費意愿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