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主任周天勇:著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是經濟工作的重要目標和任務。一些學者和機構提出了將經濟增長穩定在合理區間的各種對策,但有一些可能需要商榷。
周天勇:穩增長需要糾正的三個誤區及其對策
2023年經濟增長要比2022年反彈,國內外各種不同預測在4%到8%之間;2023年是4.5%還是6%?也很不確定。下行壓力供給方面來自于企業家信心能否恢復和遏制住產業繼續向外轉移,需求方面則決定于居民收入能否提高而增強消費支出、國際直接投資能否穩定流入和出口能否平穩擴張。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是經濟工作的重要目標和任務。對此,一些學者和機構提出了將經濟增長穩定在合理區間的各種對策,但有一些可能需要商榷。
僅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能實現中高速增長
1.國外一些友好學者,特別是國內一些機構和經濟學家認為,通過提高勞動力素質、積累人力資本、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提高國民經濟全要素生產率,將經濟增長穩定在合理區間。有的經濟學家還提出,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提高到80%。
2、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很小
中國1978到2019年,廣義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0.7%,占GDP增長比例僅為7.4%。
經濟學家瓊斯根據1980到2000年歐美數據分析得出結論:研發人員投入的增多,并沒有帶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加速。另一經濟學家菲斯佩奇對此評論,認為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狀態是一平緩的趨勢。
結論是,將中國未來廣義技術進步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年均提高到3.45%—4.55%的對策建議,實現的概率很小。
只通過財政貨幣政策刺激不能穩定經濟增長
1.一些學者判斷,在疫情后恢復性高增長,在6%甚至8%以上,未來年均也有可能保持這樣的速度。他們認為,生產過剩和增長下行的原因,主要是居民有貨幣持有偏好不愿意消費,資本擁有者有儲蓄偏好而不愿意投資,國民經濟運行中貨幣流動性不足。應當用凱恩斯主義的宏觀調控思路,補充國民經濟運行中的貨幣流動性。用擴大財政赤字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加以刺激,使實際低迷的增長速度恢復到潛在合理的增長水平上。
2、三次高增長并不主要由財政貨幣政策刺激所推動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有1978年、1992年和2001年三次高增長啟動,其并不主要由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所發力,主要由“聯產承包、鄉鎮企業、擴大企業自主權、發育市場”,“確立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方向、承認個體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組成部分、日韓新和港澳臺等境外企業及投資進入”,“加入WTO、城鎮住宅商品化和土地有償出讓”等三次大力度改革開放推起。
貨幣規模擴張只是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不動產財富增加需要更多其供應所致,而財政政策只是在第三次高增長中作為配角發揮了它的作用。
結論是:主要由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治標不治本,不可能將經濟增長速度支撐在合理區間。并且,國民經濟可能會陷入既生產過剩、失業高企業和增速滯緩,又消費品、生產資料和不動產價格上漲的兩難處境。
房地產可以穩增長希望不大
一些學者和機構認為,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關聯能源、建材、建筑安裝、裝修、家廚衛俱、物流等諸多上下游和橫向關聯產業,對策建議為強力啟動恢復房地產業,重新成為穩定增長的重要動力。這值得商榷。
啟動房地產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可能會落空,硬擴張的成效為負。無論是開發商,還是居住需求者,還有房屋資產投資者,對未來住宅的需求、價格和景氣,總體上不會看好。行政和宏觀調控強性啟動一次房地產熱,將會造成更嚴重的住宅供給過剩。
對穩增長的對策建議
1、關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建議
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需要體制改革和開放交流
形成創新動力激勵和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體制機制。教育方面需要高度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研發和創新素質的提高??茖W技術方面研究和爭論應當堅持“雙百”原則。通過更大力度的知識產權確認保護、創新人才市場化選擇、創新利益分配調動、知識產權交易入股、創新公共服完善等方面的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基礎理論原創、新技發明術、技術產業化等方面的進步。
2、財政貨幣政策配合穩定經濟增長的對策建議
擴大中央政府投資,抑制地方政府,繼續降低宏觀經濟稅負,減輕勞動者和企業稅費負擔,會增加生產要素供給;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會降低居民教育醫療居住成本,增加居民消費需求。財政體制改革獲得的年均經濟增長動能在0.7個百分點左右。
3、穩定房地產業的對策建議
房地產業發展轉型:戰略方面,從傳統滿足居民小康居住數量需求,轉向滿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穩住和善后房地產方面,出臺組合性政策,使其實現軟著陸。放開和釋放城鄉住宅二級市場交易,價格從零向市場價格溢值。
4、促進汽車耐用消費品產業發展及其對策
房地產和汽車及耐用消費品是國民經濟的兩大產業領域。在穩增長方面,是繼續主要依仗房地產的啟動,還是著力于汽車及耐用消費品等產業的發展,是兩個不同發展領域的選擇。筆者的看法是,前者需要軟著陸,后者應當大發展。
(1)從汽車和耐用消費品和住宅提升品質看,會成為后續階段拉動經濟增長的生產領域和消費需求。未來10到15年,汽車、耐用消費品和居住裝修和家具等,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需求量將持續增長,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產業動力。
(2)發展汽車、耐用消費品和其他有關產業的對策建議。
一是2023年全年應當延續2022年下半年汽車購置減稅和補貼政策。燃油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繼續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而對新能源車,仍然執行一定補貼刺激購買的政策。
二是取消汽車限購和限行。取消個人和家庭汽車購買戶籍和數量的限制,取消車輛限行日期,鼓勵購買小和少排放車輛,不限制燃油車銷售。否則,各種限制層層加碼,對中國汽車支柱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極強的束縛,嚴重影響經濟增長的需求和生產動力。
三是道路通暢應著力于優化交通道路。道路暢通和安全,著眼點不應當是需求方面限車、限行和限人,而應當在供給方面優化疏導和管理,提供更多免費和低價的停車場地和設施;擁堵街區可以提高停車成本,以出租車、地鐵和地面公交接替。
四是提高農村居民和城鎮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增強其消費能力。汽車、耐用消費品、裝修和家具,以及農村居住條件提高等消費升級,其基礎是居民收入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