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4月9日,在陜西證券投資業協會組織的“陜西私募投資文化研討會”上,馮濤教授從金融行業的產權特點闡明了金融業的文化特征,進而深入淺出總結了私募基金管理行業文化特征及其本質。
馮濤教授談私募基金行業文化特征
4月9日,在陜西證券投資業協會組織的“陜西私募投資文化研討會”上,陜西省、西安市政府決咨委專家、西安交大經金學院博士導師、 西安瑞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戰略合伙人、首席經濟學家馮濤教授做了“私募基金管理人文化”的主題演講。馮濤教授從金融行業的產權特點闡明了金融業的文化特征,進而深入淺出總結了私募基金管理行業文化特征及其本質。
馮濤教授首先從金融產權性質進行了分析。
他說:第一,金融產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金融產權具有不完備性,是最典型的殘缺性產權;也就是金融業(機構)對金融資產不具備所有權,其運營的僅僅是被暫時讓渡的金融資產使用權。存款、買基金、買信托、買理財產品這些都不是所有權的轉移,而是使用權、支配權的暫時讓渡和收益權的托付,是一種委托代理式的關系。
另外,金融資產是買未來,未來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正因為未來收益、未來風險的不確定性更加造成了金融產權的殘缺性。正是由于這一殘缺性產權的特點,就要求有專業金融機構,通過專業化分工,將外部收益的不確定性收益內化為相對確定性的收益。
由于金融產權的不完備性和委托代理經營這些特點就要求金融行業必須加強監管而且要有有高度的自律性,自律性來源于金融業的三個約束機制:
首先,金融業的強監管制度;其次是機構和管理者的聲譽機制;第三是懲罰機制。懲罰機制來源于兩個方面:法律意義上的懲罰以及內在約束。因為金融業會給予管理機構或管理人很高的剩余索取權,即很高的盈利和投資回報。一旦機構或管理人出現道德風險,就會面臨喪失剩余索取權的懲罰。所以剩余索取權既是正面激勵反過來又是對敗德行為的約束。
第二個特點便是金融業普遍都具備信息資源偏好。有對信息資源的認識差異才有市場,而信息資源的傳播有其瞬時性變化的特點,對市場的沖擊也有瞬時性,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必須具備對信息資源的挖掘和快速解讀能力,否則,信息轉瞬即逝,市場機會也就隨之消失。
第三,金融產品知識產權傳播的邊際成本為零。金融產品從誕生傳播開始,知識產權很難獲得產權收益,其傳播的邊際成本基本為零。這使得金融市場具有很強的擴張效應,金融市場具有瞬時效應,其風險也具有很強的傳染性。
第四,金融產品都有一般等價物的屬性。其差異僅僅是各自產品一般等價物的屬性差異,產品一般等價物屬性越強,其流通性就越強,可交易性就越強,能夠產生的金融產品、衍生工具就越多,市場滲透力就越強,虛擬性越強,貨幣膨脹大于實體經濟增長的原因就在于此。
這些特點就決定了金融業的文化基因:貪婪、合規、自律、專業。
馮濤教授進一步分析私募基金行業的文化特征指出:私募基金行業當然也就具備了一般金融業的文化基因,只是私募基金更加突出兩個特點:委托代理關系和產品剩余價值索取權。前者說明私募基金是一種基于信用的委托代理關系,誰的市場信譽度越好,其獲金融資產支配權就越多。作為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就必須為建立自己的信用付出更多:為資產所有人勤勉盡職的服務能力,提升信息分析認識的專業能力,在法治環境下忠實合規的契約精神,在紛繁復雜市場環境中的獨立思考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