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在5-10年內禁燃的建議是不現實的,現階段國家應堅持動力多元化協同發展戰略,鼓勵良性競爭共存的多技術汽車發展路線。
張中祥:5-10年內“禁止燃油車”的建議不現實、“獨尊電動車”的呼聲不可取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院院長、卓越教授,國家能源、環境和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張中祥應邀參加第三屆車用動力系統國際高峰論壇,并以《碳中和下汽車發展技術路線:油車變革、電動化和氫動力競爭已成結局了嗎?》為題做了主旨發言。圍繞燃油車、純電、混動、氫動力等技術路線,結合美國的通脹削減法案、關鍵礦物協議,歐盟的凈零工業法案、關鍵原材料法案,從經濟和國際兩個視角對車用動力系統的國際化和市場競爭分享了他的思考和建議。
今年3月歐盟成員國達成協議,從2035年起禁售化石燃料新車,不過將允許在2035年后繼續銷售使用碳中性合成燃料的汽車。但張中祥強調,碳中性合成燃料只能說是避開了燃油車被一刀切,但是否能夠變成現實,或者大規模變成現實,還是取決于競爭力。大幅降低合成燃料的成本估計將主要依靠德系車企。特別是德國又想在電動汽車方面擺脫落后局面,德系車是否既能夠承擔起把合成燃料的成本大幅降低與現有傳統的汽油比有競爭力,同時變道超車在固態電池方面取得突破把中國新能源車企又“甩在后面”對德系車是巨大的挑戰。
在第一階段電動車的賽道上,德系、日系是落后了,有沒有翻身的機會呢?張中祥認為電池技術突破是關鍵,就看固態電池。日系車無論是專利還是步子上都邁得很大,預計兩年內實現小規模量產,五年左右實現全固態電池穩定量產。如果在固態電池上有大的突破,能夠量產,德系、日系也有可能在第二階段電動車的賽道上會重新獲得優勢地位,加上原來本身具有的全球的地位、品牌優勢等等,有可能會打翻身戰。國內在電動車領域領先只是暫時的,國內行業同仁絕不可掉以輕心。
汽車行業尤其是新勢力車企都是民企,本沒有以前審視國企的國家安全方面的問題,但是歐美把動力電池提升到戰略性技術/行業高度,雖然是民企,但是發展到這種程度,發展中長期中還得到國家補貼,在戰略性行業具有主導地位的中國企業少不了歐美國家的審視,在擴大歐美市場份額的時候可能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
真正把新能源汽車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要與傳統汽車公平競爭,需要全面市場化,要突破產業技術制約的瓶頸,包括動力電池的升級、車規級芯片的短板。張中祥強調,考慮到燃油車連帶的上下游就業和龐大的存量燃油車的現實以及電動車下一步發展在技術和出口等方面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在5-10年內禁燃的建議是不現實的、獨尊電動車呼聲是不可取的,從國家、消費者和節能減碳綜合利益最大化角度,現階段和今后十年國家應堅持動力多元化協同發展戰略,鼓勵良性競爭共存的多技術汽車發展路線。
張奧平:5月PMI延續回落,擴內需是經濟回升的關鍵
5月3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23年5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綜合PMI產出指數。其中,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8.8%,比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低于臨界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和綜合PMI產出指數分別為54.4%和52.9%,分別比上月下降1.9個百分點與1.5個百分點,均高于臨界點。
PMI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5月錄得數據為48.8%,且連續兩個月處于收縮區間(2023年3月51.9%、4月49.2%、5月48.8%),體現出我國經濟景氣水平回落,擴內需仍是經濟回升的關鍵。
當前經濟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仍在加大,內需復蘇仍面臨不少風險挑戰,故應繼續加大宏觀財政貨幣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恢復和擴大需求,并與4月政治局會議所明確的“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合力,共促經濟實現長期平穩復蘇與高質量發展。
首先,從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指標體系的13個分類指數來看,制造業生產端與需求端繼續走弱,價格有所回落。具體來看:
1、產需走弱:生產端,5月PMI生產指數為49.6%,比上月下降0.6個百分點,處于收縮區間;需求端,5月PMI新訂單指數為48.3%,比上月下降0.5個百分點,處于收縮區間。制造業產需兩端均延續放緩,且需求不足矛盾更加凸顯。
2、外需走弱:新出口訂單指數是出口的領先指標,5月新出口訂單指數較4月的47.6%下降0.4個百分點至47.2%。筆者認為,因西方發達經濟體宏觀政策年內大概率不會轉向,全球經濟將陷入新一輪衰退,外需或將持續承壓。外需走弱則更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把恢復和擴大居民消費、民企投資擺在優先位置;
3、價格回落: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出廠價格指數與PPI(上游生產者價格指數)環比方向基本同步,5月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下降5.6個百分點;出廠價格指數下降3.3個百分點。價格指數整體有所回落。
其次,從企業層面來看,中小民營企業復蘇仍需政策發力。大、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50.0%、47.6%和47.9%,大型企業較上月上升0.7個百分點,重回臨界點以上,但中、小型企業分別比上月下降1.6和1.1個百分點,均低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景氣度仍弱。
中、小型企業多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中、小型企業PMI環比延續下行,就業壓力則會繼續加大。從數據來看,5月從業人員指數較上月下降0.4個百分點至48.4%,體現制造業企業用工景氣度繼續下降。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是就業的函數,就業是企業發展,尤其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函數。只有民營企業信心得到提振,元氣實現恢復,經濟才能實現內生性復蘇。下階段擴內需政策應將推動民營企業投資為關鍵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