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三年疫情可謂是客機改為貨機的催化劑,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方面貨機要承擔運輸各國急需的醫療防護用品,又要運送來往各國的日常工業和生活產品,另一方面,各國出臺的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搭乘飛機出行的需求大減。
客改貨分為臨時性改裝和全貨機改裝。臨時性改裝只需拆除航空座椅以及相關附帶設備,技術水平較低,在客運市場恢復后,重新裝上座椅便可恢復運載旅客,也是疫情期間眾多航司增加運力的常用方式,而全貨機改裝通常是不可逆的,大部分是針對已退役或即將退役的客機進行的貨機改裝,改裝技術水平、時間投入和成本花費較高。
修改的部分:由于原有的客機登機門過小,以至于不能保證改裝后貨物的直接進出,所以它不適用于大型貨物,這時就需要在機身原有艙門的位置上開鑿出一個更大的艙門以供搬運貨物使用。
加裝的部分:將貨機主貨艙內原有飛機座椅等物件已經清除后,需要加裝必要的硬件、以及與硬件相配套的系統以供貨物存放、固定和搬運。在硬件層面涉及地板、隔板、攔網、貨物處理施,簡單的廚房和廁所等,承重更好的地板去掉客艙內不需要的一些東西之后,飛機需要加強機身結構以承載貨物的重量,而目前一些機型的艙內陸板使用的是復合材料,它們的承重效果不好,所以就需要更換承重更好的地板,更換和加強主貨艙地板、隔板、攔網在貨機的主貨艙前部,必須要有一個隔板或攔網將貨艙與駕駛艙、休息押運艙隔開,這個隔板需要承載主貨艙裝載貨物重量的過載,以保護飛機結構完整性和機組人員的安全?;鹁A警系統貨艙的防火系統非常重要,貨機所有的貨艙都應該配備火警探測系統、滅火或火情抑制系統,當火警探測系統探測到火情或煙情,將觸發駕駛艙的告警信息通知機組,機組執行相應的滅火或火情抑制,以及有關應急程序。
二、目前行業現狀及發展前景
三、涉及的專業領域及市場競爭格局
全貨機改裝是對整機進行結構設計,根據機型的不同,設計方案也不盡相同,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客改貨企業需具備提供改裝方案的能力并取得STC技術資質。
改裝設計資質:“STC”是“Supplemental Type Certificates”的縮寫,意思是“補充型號合格證”,合格證持有人以外的任何人對經過批準的民用航空產品型號設計進行大改時由適航當局向申請人頒發的證明其型號大改符合適用的適航標準和適航當局確定的專用條件,或具有與原型號設計等同的安全水平,在運行中沒有不安全的特征或特性的證件。
改裝機型:目前具備客改貨能力的企業主要有波音、空客等原始設備制造商和專業第三方設計公司如PAS、PEMCO等9家企業,其中美國公司有6家,市場壟斷特征明顯。截止2021年初全球擁有民航客改貨改裝方案STC技術資質的企業情況如下圖所示:
分具體改裝機型來看,目前可進行“客改貨”窄體機的主力機型主要有波音737-300/400/700/800、757-200和空客A320/A321等,寬體機機型主要有波音747-400、767-200/300和空客A300-600、A330-200/300等。
窄體客機是未來主要競爭市場:根據《中國商飛公司市場預測年報(2020-2039)》,2020-2039年全球客改貨全貨機交付量將有1959架,其中窄體貨機交付量最多,達到1257架,占比64.2%。以空客A320/A321和波音737系列為代表的窄體貨機將是客改貨行業的主要競爭市場。根據民航資源網資料,平均每架客改貨全貨機的改裝費用是在1000萬美元左右,據此測算2020-2039年期間,全球客改貨市場需求將達到195.9億美元,中國市場將達到49.1億美元,占比約25%。
北美地區市場需求占比較高:中國商飛預計2020-2039年全球客改貨全貨機交付量將有1959架,其中35.7%的交付量是在北美地區,達到700架;其次是亞太地區將有657架交付量,歐洲將會有290架的交付量。
國內主要通過合資方式切入改裝實施領域:目前國內順豐航空、圓通航空的貨運航線都是由客改貨的733F、757F或767F承運,相比之下,依托航空公司的貨運航空(如中貨航、國貨航)的貨機基本都是全新采購或租賃的,在機型上也偏向大型寬體貨機,如747F或777F。
國內市場主要以廈門太古與山東太古為代表的企業布局全貨機改裝業務,截止到2021年初國內具備客改貨能力的企業發展情況如下圖所示:
其中山東太古截止到2020年底共交付100多架,位列國內市場首位。目前國內企業在改裝實施上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在客改貨工程設計、取證、改裝與維修這一產業鏈條上仍處于底端,還沒有出現具備獨立客改貨工程設計與取證能力的企業。
國內對于布局改裝的方向及政策:
目前國內多家航空公司正在加緊布局“客改貨”, 貨運航線涉及歐洲、大洋洲、加拿大三大區域八個航點。除東航、廈航外南航已開通客機(不載客)貨運專用航班,海南航空推出客運飛機轉貨運包機業務,機型包括B737、B787、A330系列,天津航空推出客運飛機轉貨運包機服務,目前已獲取航權的國際航線涵蓋英、澳、日、韓,區域涉及歐洲、大洋洲、非洲、東南亞、中東等地。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進出口航空運輸貨物的60%還是由客機完成,民航資深業內人士林智杰曾表示,目前我國的全貨機貨運能力相對歐美國家有比較大的差距,這是制約我國拓展全球產業鏈的一個短板,他解釋說美國最大的聯邦快遞有459架全貨機,排名第二的UPS也有268架貨機,而中國總共只有173架貨機。
政策方面:國內積極建立國際航空貨運審批綠色通道,2020年3月2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努力穩定供應鏈。民航局在收緊國際客運航班總量的同時,鼓勵各航空公司執行全貨機航班,不計入客運航班總量,為貨運市場開“綠燈”。
我省的航空工業“兩基地三園區”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以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漢中航空高科技產業基地為兩大飛機制造基地,協同發展鹵陽湖、咸陽、寶雞等專業化航空產業園區建設,韓城航空工業園、富平航空工業園等新興航空產業園區也不斷涌現。產業鏈方面,我省飛機設計試驗、整機制造、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航空材料、航空服務業等產業鏈全面發展,形成了以大飛機為主體的航空產業集群。
航空基地重點支持西飛、一飛院、試飛院、強度所等單位加快發展,發揮龍頭作用,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形成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企業和產品。目前航空基地內企業向國內外眾多的航空航天器制造企業提供著品種多樣的產品配套和技術支撐,客戶群體既有美國波音、法國空客、巴西龐巴迪等世界超一流飛機制造企業,也有西安飛機公司、成都飛機公司、中國商用飛機公司等國內著名飛機制造企業,產品被應用在波音7系列、空客320、運20、C919、ARJ21、新舟700、導航衛星等各類航空航天器上,三角防務公司以其獨有的鍛壓技術被西飛公司評為“金牌供應商”,四方機電公司以其研發的超輕鎂鋰合金材料成為航天八院、航天五院、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供應商,高科理化的飛機除冰/防冰液占據全國90%市場,同東航、南航、國航、海航等100余家客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截至目前,航空基地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0家,三角防務、華江環保等已掛牌上市。
陜西航空基地的產業配套服務:
1、飛機整機制造:發揮航空特色產業優勢,以重大專項實施和重點型號研制為牽引,以中航西飛、西飛民機等企業為主體,重點發展民用客機與通用航空飛機整機制造。一是以中航西飛為龍頭,加快國家戰略性防務配套類產品及相關產業聚集。二是積極落實國產民機“一干兩支”戰略,以一飛院、西飛民機、試飛院、強度所等單位為依托,推進MA60/600重點型號的系列化改進。以富閻產業合作園區為主承載地,發揮MA700飛機整機制造項目龍頭作用,推動新舟系列渦槳支線飛機規?;l展,構建現代化民用航空產業鏈,打造全國知名的國產民用支線飛機產業基地。三是依托通航國際(西安)、陜西精功通用航空等企業,優先發展多用途固定翼飛機、民用直升機、“獵鷹”旋翼機等通航飛機整機產品。以作業飛行、航空旅游、應急救援、短途運輸、公務飛行等市場需求為導向,支持自主或合作研制新一代直升機、輕型運動型飛機及特種通用飛機。
2、航空大部件制造:以中航西飛為核心,進一步擴大航空轉包份額,加快對C919、ARJ21、新舟系列客機等飛機機體的任務研制,實現批量生產。聚焦大型發動機、中小通用發動機、無人機發動機三大領域,以滿足各種航空器發展需求為目標,以航空發動機產業園為依托,重點發展渦扇發動機、軍民用大函道比渦扇發動機、大型客機發動機等各類發動機,推動航空發動機產業化發展。以活塞式航空發動機研發生產項目為牽引,重點發展滿足民航適航體系認證且具有低油耗、低噪音、低排放、高可靠性的輕小型飛機渦扇發動機、渦槳發動機、活塞發動機等通航動力產品。整合軍民用發動機的研發、研制資源,以工業級無人機為對象,開展民用中小推力發動機定制設計研發。依托勢加動力、陜西飛設、萬鈞航空等發動機研發、配套企業,加強與中國航發、西安航發、中國航發商用航發等企業圍繞重點航空發動機項目開展合作,爭取更多國家航空發動機專項及總裝研制任務,推進在發動機核心部件研制上實現突破。
3、檢驗檢測認證:依托西安航空學院、三角防務等資源,著力打造航空特色檢測分析中心。鼓勵四方超輕、鑫垚等一批生產工藝國際一流的新材料企業開展新材料檢驗檢測業務,增強基地在航空新材料領域的話語權。依托試飛院、強度所等單位,做好飛機飛行鑒定、飛機強度檢測工作。圍繞航空特色制造、高端裝備制造、航空新材料、無人機等重點產業,搭建一批融合檢驗檢測、分析試驗、標準研制、技術研發、培訓咨詢功能的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和推動檢驗檢測公共服務平臺與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等聯建公用,提高專用設備設施的利用率。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為企業提供分析、測試、檢驗、計量、標準化等全鏈條服務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加強公共檢驗檢測機構信息化建設,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提升檢驗檢測服務水平。
4、研發設計:發揮區內全國唯一的航空科技專業孵化器和全國先進的飛機試驗、實驗中心等航空科研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頂尖企業的研發機構落地航空基地,加快引進和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國家航空科技產業研發設計基地。圍繞搭建研發設計眾包眾創平臺,積極開展“研發+設計+制造”一體化服務,實現航材、機械設備、電子設備等產品研制過程的并行協同、制造過程的數字化傳遞和過程控制。充分發揮工業設計在豐富航空產品品種、提高附加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作用,大力發展工程設計服務和外觀設計、集成設計、功能設計等產品設計服務,積極推進生產技術、技能和工藝改進與產品設計服務。重點支持航空設計創新成果產業化,鼓勵研發體現航空基地特色的設計項目和產品。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加強人才的培養、引進,提高基地航空產品設計水平,支持航空產品研發和推廣。
6、航空培訓:依托金宇航空、飛鷹亞太、中航工業藍天以及基地現有的航空院校等企業和院校,與航空公司、航空工業集團開展深度合作,以民航培訓、通用航空培訓為重點,構建航空企事業單位、行業外教育培訓機構的培訓體系,建設成為我省重要的航空培訓基地。圍繞民航基礎業務人員培訓需求,發展機務維修、通信導航、交通運輸運行控制等專業性較強的培訓,儲備一批發展通用航空所需的專業化技術人才。圍繞航空用工培訓需求,發展飛行人員培訓、機務維修培訓、航材制造培訓等高端培訓業務。支持陜西民用航空應用人才教育實訓基地項目建設。繼續支持和引導國外培訓機構在基地開設分支機構,開展空中乘務員、航空票務、航空物流、機場地面服務、現場指揮等業務,打造一批特色一流、與國際接軌的骨干企業,實現不同培訓主體協調發展、特色發展。
陜西航空基地目前已經有成熟的航天產業集群及科研院所,可以全方位的去支持客機改運機的行業布局,并通過行業的探索能夠不斷促進的培養高端人才,突破技術難題,吸引來更多的航空系統大項目落戶到陜西航空基地,共同打造出世界級航空先進制造業集群。